金秋时节,丹华教师队伍步调一致迎来了新一季的教研活动。这是丹华历年来秉承的一个教学传统,旨在老师们能通过听课观摩做教研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学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均已率先开展且很成功。从11月6号起是为期三周的初高中教研活动,经老师们讨论,本组的教研活动将围绕《中文》教材教学,以及以“品秋”为主题的文化教学来进行教学研讨。

《中文》教学的观摩和探讨

       游菁菁老师今年9月加入丹华,执教初一班教学。她谦虚好学,作为新老师她前两周分别听了初三班张磊老师,高中班宋雅真老师和初二班张晗老师的《中文》教学。她做了详细的听课总结,感到受益良多。

       张磊老师上的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她的PPT做得生动且详细。分步讲解了各段落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不但为学生理解课文排除障碍,还为下一步完成相关的习题做了很好的铺垫。课堂中秉承精讲多练的教风,鼓励学生把知识用到实处。借助当下“环保的风向”,布置了“设计海报”的作业,带动了学生的创意的激情。

张晗老师上的是一堂词语讲练课,教学重点是领会词意和造句应用。PPT中有对应的图片展示,如火焰山,峡谷等;也有穿插视频播放,如新疆维吾尔族的视频等。这些不仅能辅助学生理解词语,增加印象,而且还提供了额外的知识填充。在练习方式上选用了quizlet 软件上的配对练习来加以巩固记忆。

宋雅真老师在《论语和橄榄球》一课中,在引导学生理解“现实主义”这一类的抽象词语上,设计的题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们从而能举一反三,有效地扩充了词汇量。在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句型上,做到了深入浅出。让学生将句型“固然…但是…”在“让步说理”的说话方式中得以熟悉运用,充分巩固。

第三周,三位老师一齐回访观摩了游老师讲解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游老师以曾学过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以及三个思考题自然导入课文,学生在朗读录音的带领下,一齐品读寓言故事。朗读录音发言标准,吐字清晰,声情并茂,由游老师亲自朗读录制,亲切而自然的声音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在解释“陶罐”和“铁罐”两个词语时,以图片结合语句的描述,让学生从直观和内涵双方面了解陶罐和铁罐的制作过程和生活功用。在领读和跟读的环节后,提示学生可以从时间上,把课文分成两个意义段。在讲解第一大段中通过两组学生的分角色扮演,体会语气中的性格区分,进而又引导学生归纳出陶铁罐各自的优点。在最后的5分钟里,通过quizlet分别讲解了“骄傲,看不起,轻蔑”的词义和运用。

课后,初高中部教研组成员以及李佩燕校长和杨立红执行校长对三周以来本组的听课观摩开展了一个多小时的教研讨论,以游老师当天的教学为示例,总结初中、高中《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探讨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游老师在教学中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环节有条不紊,课件制作配合教学需要,总体的教学效果不错。同时出于“对教学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老师们就以下方面进一步讨论:

宋老师首先提出,以考虑贯彻《中华字经》高效阅读的教学理念和以寓意为寓言课的教学重点来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第一节可以集中阅读理解,揭示寓意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寓言指导她们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事;第二堂课在理解了寓意的语境中,讲解生字词来促成词语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李佩燕校长也提出:第一,在新授课中对寓意的引导再下点功夫;第二,可以借学生提问之际讲解成语、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三个不同的概念,继续多鼓励学生提问。成语故事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或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寓言故事则往往为了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而成语的结构和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变。

       杨老师注意到课件制作很精彩,教学中可以充分使用已经做好的教学课件,恰当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角色扮演的趣味性,总结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加强课堂的凝聚力。

       张磊老师提出,课堂上要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在练习朗读上可以考虑“分组比赛”等多种形式,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在字词的发音,朗读的自信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都将会有帮助。张晗老师提到班级中存在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建议游老师的语速可以慢些,以便照顾到每位学生。

       老师们各抒己见,围绕着教学理念,教育意义,教学的技能和方法等诸多方面,“众人拾柴火焰高”,把《中文》教研活动推到了一个热潮。

以“品秋”为主题的文化教学研讨

       春观繁花秋赏叶,四季更迭又一秋。对于秋天,中国人用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细腻含蓄的情感表达在诗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份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通过这类诗词,引导学生能懂得欣赏落叶的凄美,思考秋天带来的启发和激励,这也是提升文化修养的不二之选。基于这样的一个出发点,教研组的老师们多次研讨和建议,确立了为各班学生水平量身定制的文化教学方案。在语文教研的同时也开展了“品秋”的文化教研活动。

       初一班的游老师制作了秋季相册,一组组家人一起外出欣赏秋景的照片,让人感觉到“天凉好个秋,暖意心里流。”学生们还在padlet 上晒出了自己秋天的作品,写景又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初二班的张晗老师首先带领学生走进秋季的传统节日,感受气候的变化,领略自然风光,推荐当季的食物。又和学生一起品读几首描写秋天的著名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山行》。多方位地让学生们感受秋天的存在带来的人文景观。

初三班的张磊老师组织学生们品读秋天的诗词,开展了一场“朗读秀”,从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的。在书声朗朗中,听着《夜雨寄北》和《山行》,我们似乎穿越到了古人的生活里,体会李商隐在秋天里的那份思念之情和杜牧在山林中看到自然动人的秋景时那份豪情逸致。

高中班的宋雅真老师先抛砖引玉,提出为何“秋”加“心”就成了“愁?引导学生理解古人“悲秋”的两篇代表作,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和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了解了他们当时身处困难的生活境地,碰上了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季节而引起的触景生情。再通过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皆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和苏轼的:“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的诗句,先抑后扬,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纵有烦恼,但生活依旧可期。”最后以秋天是一个人,一个性格,一道菜,一份甜品为题,写几句话为作业。让学生在融会贯通后的思考下写出自己的感受。

都说“教学相长”,这次的文化教研活动不仅是带给学生一种对季节的文化体验和思考,也带给老师们一种“品秋”的文化沉浸和情感共鸣。

        从秋天里走来,在秋天里沉淀;虚度了秋天,也将错过春天。不管是《中文》教学的观摩和探讨,还是主题文化的教研活动,秋季也是华文教师总结和收获的季节。守着一颗传授华文的初心,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宋雅真

编辑/丹华《桃李园》微信平台小组

图/丹华师生

制版/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