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上学记

徐锐达 11岁 – 我出生在荷兰,在我七岁那年暑假,妈妈带我回青岛上学,她想让我了解家乡、了解中国、了解中文,但我很抗拒。

记得报名那天,青岛的天气又潮湿又闷热,知了在不停地叫着,我和妈妈挤在一群家长中间,被推来搡去,我完全懵了。我打量着这所陌生的“南京路小学”:旧旧的围墙,水泥地面的走廊,油漆已经有点脱落的课桌,一把脏兮兮的拖把随便就放在教室的角落里。我心里感到有点恐惧。这时蚊子还来欺负我,它们狠狠地在我腿上咬了一串大疙瘩,我紧皱眉头,一脸的不高兴。这时,一位老师挤过来,俯下身子,用芦荟叶子在我腿上的疙瘩轻轻地擦了擦,然后微笑地走开了。我被这位老师的关爱感动了,原来不愉快的心境随之放松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我们的校长。

开学了,我们班竟然有五十五个学生,教室全是课桌,挤得紧紧的。我拿着厚厚的一叠书,开始发愁了,咋读呀?一下子这么多书!幸亏我的班主任是位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师,每次上课她都特别认真,一字一画地教我们写字,朗读课文,下课时还跟我们一起玩耍。没有多久,我慢慢地适应了这所学校的学习了。每周一,学校要举行升旗仪式,我和同学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敬礼,那是多么的庄严!

可是没多久,我和同桌老毕发生了"战争",许多同学让我滚回荷兰去,我心里难过极了!从小到大,我第一次动手打架,老师批评并耐心地教育我们,让我和老毕握手言和。记得起初我们各自心里不服气,老毕还狠狠地瞪我。可是没想到不打不成交,我和老毕后来竟然成了最铁的哥儿们。我们下课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打闹闹,一起为集体做好事。我认真做好值日工作,学会了擦玻璃、擦黑板,洗拖把,还帮老师收作业。因为我个子长得高,成了班级的“小劳力”,每天中午为同学们抬午饭,收餐盒。有一次,我发午餐时,发现少了一份,我就主动把自己的让给同学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生活,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我了,我很快就融入到这个集体当中,同学们不再把我当成一个”小老外”了。每年春秋两季,全校同学要到农场拔菜,我们坐着大巴,一路上我和同学们有说有笑的,气氛融洽极了!当我们拎着自己亲手拔的大白菜、大萝卜回家,看到晚饭时妈妈把我的劳动果实端上餐桌时,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在青岛小学学习的日子里,我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游记》、《水浒传》、还有《名侦探柯南》……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吸引了我,我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着取之不竭的知识营养,从此我还养成了每天读中文书籍的习惯。

三年后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青岛,回到了荷兰。但是我在青岛上学的这段经历,却成为我成长过程中非常美好的记忆。家乡在我心里不再模糊朦胧,除了有蔚蓝的大海,那里还有充满欢乐的校园,有敬爱的老师,有我的铁哥儿们,还有曾经与我一起欢笑的同学们。我爱中文,更爱我的家乡——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