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儿绽放 迎桃李芬芳

庆贺丹华建校15年《桃李园》200期—写在丹华《桃李园》200期之际 赵艳 –

花开无声,岁月无痕,一转眼,我们已迎来了《桃李园》200期的生日。在《桃李园》〉走到100期的时候,专栏主编、丹华校长李佩燕特写了一篇名为《一路跋涉一路歌》的纪念性文章。她在文中介绍了《桃李园》的来历,回顾了它起步之初的艰难,以及逐步成长、终结硕果的历程:丹华文化教育中心于2000年在荷兰鹿特丹宣告成立后,《桃李园》也应运而生,专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为宗旨,满怀“明日定将桃李芬芳”的期望,定名《桃李园》。在以黄音先生为首的一批热心中文教育的荷兰侨界翘楚的支持和关爱下,在李校长和丹华宣传策划员董仕铭的坚持努力下,《桃李园》一路跋涉一路歌,终于获得春色满园,桃李芬芳。

我加入《桃李园》的编辑工作是在百期之后,《桃李园》已进入平稳发展期,与李校长和董仕铭的合作也非常愉快顺利,三人之间沟通顺畅,对彼此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都互相尊重和理解。虽然没有经历过跋涉阶段的艰辛,但自身份由读者转为编辑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出版工作的不易。别的且不说,作为编辑,最怕的莫过于截稿期。有时候,截稿期已迫在眉睫,手头上资料还不齐全或者文章尚未完稿,急!有时侯,因与报社沟通出现偏差,误了截稿期,更急!《桃李园》的截稿期一般都在周日晚上,所以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荷兰难得阳光灿烂、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为写稿憋在屋里苦思冥想;当别人都在享受周末、假期悠闲时光的时候,我们却在赶稿、赶制版、赶审稿,有时甚至要挑灯夜战;当假期或者会议尚未结束,人还在旅途时,我们已在心里打起了底稿,只为赶上下一期专栏。所以,每期《桃李园》的版面看似轻松亮丽,背后却隐藏着不少付出。

多年来,《桃李园》不改初衷,一直以心系华文教育的丹华老师和坚持中文学习的丹华学生为主体。幸运的是,我们拥有这么一批令人骄傲的好老师、好学生、好家长,他们也成了《桃李园》最坚强的后盾,最忠心的读者。每逢丹华举行教研活动或教学巡视,老师们就有一篇篇感想体会发表了。每逢作文大赛或是重大活动,学生们就有参赛作文和课堂习作发表了。此外,一些热心的家长也加入了投稿队伍,写出自己辅导孩子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多年来,《桃李园》也紧跟丹华师生的足迹,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投射到专栏上:看!中国海军护航编队首次访荷,鹿特丹港口出现了丹华老师欢呼雀跃的身影;巴西足球世界杯,丹华师生穿上橙色衣衫,形成一片橙色海洋,为荷兰国足呐喊加油;鹿特丹市政议会选举,丹华老师到场聆听,为亚裔候选人捧场;新春佳节,在碧荷基金会的帮助下,丹华学生剪纸、做灯笼,热热闹闹迎接中国年……

除了丹华师生外,很多关心丹华的校外客人也走进了《桃李园》:陈旭大使刚履新上任,就和刘春参赞一起到丹华观摩教学,鼓励和支持老师们传承中华文化,推动海外华教,令人如沐春风;丹华的良师益友李明欢教授与老师们推心置腹座谈,告诉老师们海外华教要“播爱今日、收获明天”;德国波恩华侨中文学校多次来丹华学习交流;法国里昂小熊猫中文学校久慕丹华之名,专程派老师来听课取经……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国务院侨办“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专题片”摄制组去年底专程来丹华拍摄,拍摄组成员被丹华感动,又专门为《桃李园》写下一篇文章,预祝“丹华的未来会更好”。

走进丹华成就了一篇篇美文,而丹华成员走出去,也带回了一篇篇华章。近年来,校长李佩燕多次回国参加海外华文教育研讨会,每次会后,李校长都奋笔疾书,赶着把大会的精神和自己的习得传递给荷兰华教同仁们。为了加强交流,交换教学经验,一批丹华老师利用秋假专程前往德国波恩友校听课学习,写下波恩的经验。为了实现自己做老师的愿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丹华助教张佳敏专门自费到北京语言大学进修,写下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培训的感想”。2014年夏天,在随丹华老师一起去新疆师大培训之后,原丹华老师郭章蓉和代尔夫特老师王卓宇为《桃李园》奉上了“新疆行,一次心灵上的回归”、“新疆人、新疆情”两篇充满深情的文字……

一篇篇文章,一张张照片,200期来,《桃李园》登载的文字内容,不胜枚举。在此,作为编辑人员的我们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感谢”:感谢有你,与我们同行,看花开花落,赏桃李芬芳。200期的路,不短,但也不算长。这一路走来,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我们贵在用心真诚。希望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未来的《桃李园》,都能为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尽力。泰戈尔写过很美的一句:“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我们丹华《桃李园》也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年年看所有梦想绽放,岁岁迎满园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