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年级教学中的“阅读”和“识字”
宋雅真
低年级的学生是踩着识字的足迹一步一步走向阅读的殿堂。在传统小学教学中,讲究的是“先识字再阅读”,识字是阅读的基础。
到了小学中年级,随着识字量的积累,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因而先阅读再识字,是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在多听多读的阅读课中,学会朗读和感知;在阅读铺垫后的识字课中,学会字词的书写和运用。“先从阅读切入,让阅读促进识字”,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我简单地谈几点在阅读教学中的体会。
一 创设阅读情境,感悟字词,激发情感
引导学生走进阅读,通过学习课文汲取其中有益的养料,达到学习语言的文化性和交流性的目标是教师的责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应是阅读的主人。老师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注意发音、语气、停顿,让学生在范读、跟读的阅读热身中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在贯穿上下文中理解句子和词汇,在词语中认识汉字,在关键的字词间圈画。比如《神舟飞天》这篇科普类课文开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我首先指导学生在该长句中画了几处竖线表示断延,然后借助多媒体的画面,明白了“载人航天飞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词语的含义,使得在教会他们读得轻松流畅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为中国卓越的航天技术而自豪的情感。在具体的语境中随文识字,感悟字义,运用感情,这是阅读识字迈出的第一步。
二 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连动
在听说读写教学方面,师生间的互动应围绕教学的重心而转动。如上《狐狸和葡萄》一课时,我在让学生听过多媒体朗读课文后,引导他们逆向寻因。我提出问题: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看谁最先找到?沿着这样一条“听课文”–“说一说”–“读课文”—“做练习”路线,很快完成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通过尝试在阅读中理解字词的含义,提高了阅读思维能力和课堂效率。在阅读课铺垫下的识字课,通过认读书写,组词成句等练习的磨合,进一步巩固了识字效果,最后达到“文”“字”相融、相得益彰的教学目标。
三 知识迁移,课外延伸,拉近文化
在学生们学习了《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后,为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班设立了成语故事每周20分,它成了学生举目期待的一个内容。通过观摩网络生动的影像,不仅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成语内涵的各中妙趣,同时也接受了中华文化对心灵的熏陶。在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之后,我都会明确每个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应用意义,整理和总结相关联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融会贯通,系统地吸收。如第一单元涉及到可逆词语如牛奶、奶牛,叠音词高高兴兴,干干净净,亮闪闪,咕咕叫等,我通过课堂例举及课后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们对这一板块的知识熟络了起来。这对他们今后学会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拉近与华文的距离均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受到汉字混淆的困扰。如何利用汉字的“音形义”特点, 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高识字效率,是汉字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也总结了以下几点自己的经验:
一是切换部首的形声教学。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87%左右,学生在低年级就了解了构字规律和部首的代表含义。在汉字教学中,我常常把一个已学的汉字通过更替部首切换到要学的生字,由旧导新,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联系,拾级而上,达到“温故与知新”兼得的成效,如在第8课《唐人街》生字教学中,由“站”到“贴”,由“桥”到“侨”, 由“加”到“功”“历”,由“宋”到“荣”,由“赶”到“越”等等的切换。此外,我还利用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理念,引导学生先从形旁声旁分别猜测相关的意义和相近的字音,再从同声异形的对比组词练习中达到音形义揉合的认知,如“清请晴情”或“跑抱泡炮”等。适时地对这一类型的形声字进行集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潜意识里对字形的敏感度和字义理解能力。
二是同音填空比较法。在容易张冠李戴的同音字中,比如第十课《曹冲称象》一课里的“象像向相”等,我归类了三组同音字,如称-秤 象-像-向-相 圆-园-员-元 重-种,设计了选词填空练习如:“1.用(秤)来(称)这头(象)有多(重)?2.这头(象)(向)东走了。我拍了张(相)片,他画了张画(像)。3.这个官(员)肚子很(圆)生在公(元)前,这天他走进了花(园)。”这其中贯穿了理解句子,确定词义,联系字形的思维,是学习中的一种“由义忆形”的反刍过程。
三是音近与形近的对比练习。对海外学生而言,掌握好平翘舌,前后鼻音和不同声调又是个难点,如音-英、眼-养、身-声、词-迟、语-雨-鱼等,通过老师的范读带领和反复的对比练读,不但使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到了字与字的跨度还在于细微的音准差别,而且能较有效地更正他们的音准问题。 对于写错认错频率较高的一类字如:体-休 此-些 买-卖 睛-晴 乌-鸟 贝-见,我在教学中则要求学生运用对比书写,把两个形近字的不同点用彩笔标记出来,这样便增强了学生正确书写的意识。
作为华文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领学生徜徉在阅读的海洋里,却不忘识字的初心,通过字词句篇穿插听说读写、文情句法连接词义字形,让学生和文字对话,与文化交集,处处以学生为本,用心思量教学法,才不负自身背负的传承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