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一次心灵上的回归
— 参加2014新疆师大海外华文教师培训班有感
法国里昂小熊猫中文学校 郭章容
在欧洲,活跃着这样一批在海外华文教育战线上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中文学校并身兼教师一职,为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推广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常班级间相互听课, 校际间相互交流,也常参加国务院侨办的海外华文教师培训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很荣幸, 我就是其中一员。
当收到国侨办2014年夏天在新疆师范大学办海外华文教师培训班的消息时,我欣然表示愿意前往。 最早的新疆印象源于古代的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的故事; 以及现代的新疆民歌, 如《达坂城的姑娘》、《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楼兰姑娘》。话说“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是很乐意把对新疆的纸上印象转为亲身经历的。 来新疆的的另一个原因是想见见老朋友们。目前作为法国里昂小熊猫中文学校老师的我,几年前曾是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中文老师, 我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海外华文教育经历也正是从丹华起步。在丹华, 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海外华文教师,积累了宝贵的海外华文教育经验,也收获了人生真正的友情。 这三大原因促使我来到了美丽辽阔, 民族风情浓郁的新疆。
受当前新疆不安定的社会局势的影响, 家人和朋友对我这趟新疆之行深表担忧。但一到乌鲁木齐,见到警车密布,执勤人员遍地,据说便衣也是无处不在,加上培训主办方新疆师范大学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我心底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到乌鲁木齐的第二天,在师大孔雪晴老师和夏添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放下心中的顾忌,晚饭后来到了人气最旺的南湖广场。我们亲眼目睹了广场上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同歌共舞的欢乐盛况,感受到了乌市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良好愿望。我们知道,正是因为广场内外武警官兵不分昼夜的辛劳和警惕,才换来广场上这一派歌舞升平安定和谐, 因此进出广场时, 我们都主动自觉地配合他们的检查工作,并在心底对他们的奉献表示谢意和敬意。
接下来的培训精彩纷呈。我们倾听了师大名师的学术讲座:王祝斌教授的《阅读》和梁云教授的《汉字教学》给我们的中文教学带来了新知和启迪;刘明副教授的《新疆社会和民俗》和栾睿教授的《丝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新疆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及目前动荡局势的根源。老师们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田野考察,科学客观的学术态度,无不让我们折服。对于我们海外华人来说, 这些年都是拿非母语生活、工作, 语言在我们手里脑里多退化为一种工具, 至于中文字里行间的美感,喷薄而出的文采,文章里流淌的理性和思辨,以及最重要的,文化认同带来的归属感, 都渐行渐远。 所幸这次回国, 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来, 更是心灵上的回归。 听老师们讲讲课,享享文化共鸣, 心里熨帖不少。
同样熨帖的还有我们的中国胃。新疆大盘鸡、羊肉焖饼、羊肉串、油塔子、拌面、旗子面、抓饭、馕…舌尖上的新疆, 我们一一品来。美食留在胃里, 而我们心里体会到的, 则是新疆人民经年累月传承下来的劳动智慧和味觉审美,以及每一道正宗的新疆食物勾起的我们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众所周知,新疆的少数民族多是能歌善舞,我们也抓住机会学习了简单维语和维族歌舞。作为师范大学,新疆师大在才艺方面的教育也是极其出色的,我们有幸目睹了跟我们同一时期在师大参加夏令营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大中学生经过短短的两周时间的学习所展示的书法、国画、剪纸、手工、歌舞作品。更为幸运的是,培训组邀请到了当年被普京总统钦点去俄罗斯的武术老师为我们传授基本武术动作,愈发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知行须合一,鉴于此,我们的培训并没仅限于课堂和市区。 我们欣然走出课堂,来到新疆国际大巴扎。 在这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我们出乌鲁木齐, 经达坂城, 致吐鲁番, 品尝了葡萄的清甜, 见识了坎儿井的不易, 感受了不远处火焰山的炙热, 惊叹于交河故城的悲壮寂寞, 饱览了南山群山峻峭云杉挺拔,欣赏了喀纳斯沟壑纵横曲水流觞,这样的行走,伴着身心的自由,夫复何求?
我珍惜这次新疆之行,它让我从日常生活暂时脱离,用发现的眼光看待新的世界。我感激这次新疆之行,它给予了我探讨华文教育、民俗风情和新疆文化的机会。 我感恩这次新疆之行, 知行合一的经历给我的生命增加了一份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