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奏响了课堂的旋律

我教授的班级是《中华字经》快速识字班,学生的年龄在4~6岁。刚入学时,他们的汉语水平仅限于简单对话。由于说起中文来比较紧张,他们的神情中总带着些许不安与扭捏,还有些学生遇到发言时甚至害怕得嚎啕大哭。为了舒缓他们的情绪,也为了让他们彼此尽快熟悉起来,通常在第一堂课上,我会给他们讲讲小故事、唱唱儿歌。比如,我会讲苏子的绘本《我喜欢上学》,并带领朗读里面的儿歌“学校同学多,画图又唱歌,老师讲故事,大家笑呵呵”。还会让孩子们面对面地互相拍着手唱儿歌《找朋友》。

我所教的班级采用两种教材,一本是《中华字经》,另一本是《中文》。前者的特点是深入,后者的特点是浅出。在教授这两套风格不一的教材时,儿歌恰如其分地起到了很好的调和作用。例如,我会在教“认数字”课文时,用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等来训练学生说汉语的节奏和语速;在教进阶课文“我们绝不开门”时,教大家唱儿歌《小兔乖乖》。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学习和掌握了新的中文知识。而在教授难度较大的《中华字经》时,运用节奏感强、语言活泼的儿歌,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动物”一课中,有47个带“虫”字旁的生字。我用儿歌《虫虫飞》作为挑字认读的口诀,“虫虫飞,飞到南山喝露水……”使得孩子们对认字游戏乐此不疲。

在海外出生长大的孩子,学习中文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语言环境,没有中华文化环境。如果海外中文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将一些儿歌引入课堂,将会增加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儿歌时,也可洋为中用,找些孩子熟悉的外国儿歌,翻译成中文后拿来使用。如,荷兰儿歌《Twinkel twinkle kleine ster》,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小星星》。尽管歌词不同,但旋律一样,学生唱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引起共鸣。

运用儿歌辅助中文教学,奏响了课堂学习的旋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这个方法对于初学汉语阶段的低龄学生尤其有效。

(丹华教师:李卫)刊登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