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字经》班教学心得
丹华教师:胡碎娟
我从2012年金秋开始接任《中华字经》班教学之日起,转眼已经四年了。这四年,我前后带过两个班,每一个班都是由入学时的懵懂之童带到两年后成为热爱中文并与同学相互友爱的快乐集体。作为任课教师,我欣慰地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孩子们不仅识字量大大提高,并且能够以中文为媒介获取大量的中文知识。孩子们的成长以及我们之间建立的默契和感情常常使我感动。
《中华字经》是丹华中文学校为适应海外中文教学而特别选用的教材。《中华字经》不仅识字量大,而且内容涉及广泛,从天文到地理,从人伦到政治,从历史到科技,汉字与知识相辅相成,密切联系。我一直在揣摩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找出更适合孩子们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快速识字的目的。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中华字经》的教学不能仅限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还应该结合其他教材、生活实践和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教材的语言特点而灵活施教。我小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默契关系
一:开学之初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中华字经》班新入学的孩子一般年龄在4—8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有两个极端,第一种是特别安静,不愿和人说话;第二种是不守规矩,调皮捣蛋。首先,老师如果想要好好上课,就得让孩子们先好好地听课。因此,从开学之初我就设计了教学口令:老师说:“老师上课。”孩子们回答:“我坐好。”这样通过对答的方式使孩子们自然地进入上课状态,而不是不停地向孩子们发出“我要开始上课了!”这样的指令。这个阶段的儿童常常会有逆反心理,老师越是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们说话,他们越是不能很好地进入课堂状态。而通过对答的方式自然地引领孩子以实现课堂要求,这样的方式在实践中非常有效。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也设立了类似的教学指令和孩子们形成各种互动模式,例如:“小小手——放放好,小眼睛——看前面,小嘴巴——不说话,小耳朵——听老师讲话!”等等。孩子们通过回应老师的问题,自然地调整进入学习状态。
二:老师成为孩子的朋友
“教育爱”分为爱心和童心。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我是老师”,同时要和孩子建立“朋友”的关系。老师要时刻明白:教授孩子们知识并不仅是单向的,你也可以从孩子们那里获得力量。在《中华字经》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能将目光集中到多媒体智能板上,我会问“谁来帮我?”孩子们一听,马上个个回答“我来帮你!”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够帮助老师是件快乐而光荣的事。然后,我就让孩子们高高举起手,帮老师指着多媒体智能板上的汉字,跟着老师读。在《中华字经》的识字教学中,我还会利用各种小动物的声音,肢体形态和孩子们进行互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可以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学。从一开始,我就和孩子们约定,上课的时候只能与老师和小朋友们说中文。有一次,有个小朋友表现得好,我就说:“老师奖励你一个sticker。”没想到张凯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你不可以说sticker,你要说贴纸,你说过,要讲中文!”我顿时欣喜万分,原来孩子们已经懂得自律并监督老师了。
三:让孩子们相互成为朋友
最初来到我们丹华《中华字经》班的孩子,他们之间都互相不认识。那如何让他们在中文学校能够交到朋友,能够让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快乐的度过呢?首先,我每次在上课前都会问大家:“大家互相看看还有哪个小朋友没有来啊?”能回答出老师谁没来的小朋友,我就会表扬他:“你真棒!你已经记住了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一定能成为你的好朋友的!”等这位小朋友来的时候,我会让这个孩子去和回答出来的那个孩子握个手,成为好朋友。慢慢的孩子们就明白,认识班里更多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也交到了好朋友。另外,在《中华字经》的教学中,我会让孩子们采用互帮互助的交流方式。我班的汪俊仪是从别的班级转过来的,这个孩子的知识面很广,但是也是一个自
尊心很强的孩子。在一次“认字卡,读一读”的练习中,张恺小朋友拿着“枫棵紫檀”的字卡不会读,这时我就请汪俊仪小朋友帮助他,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读出第一个字。汪俊仪向张凯做了这样的解释:“这个字和树有关,所以它是‘木’字旁,右边是一个‘风’字,读音一样。”张恺一听,马上读出“枫棵紫檀”。那天放学回家后,张凯就告诉妈妈,他交了一个新的朋友叫汪俊仪。孩子们在互相帮助的同时,不仅很好地分析的汉字结构,加深了记忆,还懂得如何用自己的魅力交到新的朋友。
将教材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一:《中华字经》结合《中文》,扩展课外阅读
《中华字经》的教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中华字经》教学初期,有不少的家长有这样的疑问,通过《字经》快速认识的汉字,孩子们将如何在平时阅读中得到运用呢?《中华字经》的教学理念就是“快速识字,提前阅读”,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对《中华字经》和《中文》课本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两者之间的教学是存在互相迁移整合的关系。在教完《中华字经》的“名人”一课后,紧接着我教的就是《中文》第三册第2课“去书店”,当孩子们读到里面的一句“我拿了一本安徒生童话故事看了起来”。立刻有很多孩子举手说:“老师我们在《中华字经》里学了‘格林童话’,‘童话’两个字我已经认识了。”在教《中文》第9课“蔡伦造纸”时,在老师范读了一遍课文后,孩子们马上可以简单的复述出文章的内容,并说出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印刷术是毕升发明的。因为“蔡伦毕升”四个字在《中华字经》的“文化”一课已经学过,而且当时我已经通过多媒体图片简单的给孩子们讲述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另外,在教完《中华字经》的“山水”一课后,让孩子们分析了字形结构,孩子们发现很多的字都有山字旁和三点水的,借此,正好的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利用“山”和“水”,让孩子们学习了儿歌“山青青”,巧妙地将《中华字经》里的内容通过课外儿歌阅读的方式来感受和加深。
二:《中华字经》运用于生活实践
《中华字经》包含的汉字很多,知识领域很广,因而从对汉字的“认识”,“会话”,“阅读”到“运用”,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既然《中华字经》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如此之广,也就意味着它的应用无处不在。经过两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对爸爸妈妈说“夫妻相敬”,对爷爷奶奶说“寿如松柏”。他们知道去法国要游“凡尔赛宫”,去美国要看“自由女神”,去中国要爬“长城伟墙”。他们更加知道做人要“纯朴宽厚”,懂得了“遇事谦谅”,学会了“尊朋礼友”。
我希望我现在任教的这班孩子,当他们两年后升到四年级,在课间的时候也能够像现在正在四年级学习的董子宁一样跑下来告诉我:“胡老师,我考试考了100分”;或者像张俊伟一样告诉我:“胡老师,我要参加讲故事比赛”;或者像邱韵衡一样,在中秋节为我送上一首她亲手写的卡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