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华波恩一经牵 教学相长两情深

——记丹华与波恩中文学校校际交流访问

赵艳

10月19日,正值丹华学校放秋假,但部分丹华老师却没有歇着,她们在李佩燕校长的带领下,专程驱车三百公里前往德国波恩,向波恩华侨中文学校的同仁们取经,切磋教学经验。

波恩华侨中文学校是一所资格较老的海外华文学校,至今已走过了28个春秋。除了较长的历史之外,该校还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一直保持沉稳、低调、谦逊,且不断追求创新。2008年,该校听闻丹华引进了新教学法《中华字经》,校方几位负责人立刻赶到丹华观摩教学,听课后如获至宝,马上拍板决定在学校推行《字经》教学。经过几年不断努力摸索,该校的《字经》教学已颇见成效。在此期间,波恩华侨中文学校也曾多次派老师上丹华听课取经,并在课堂拍摄录像,带回去细细揣摩研究。同时校方也一再向丹华发出邀请,希望丹华老师去波恩交流访问,尤其希望邀请丹华《字经》课教得非常出色的林静老师去给他们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们上一堂演示课。于是,就在这雨后初情、阳光普照的秋日,丹华8位老师踏上了波恩教学交流之旅。

丹华老师们甫抵波恩华侨中文学校,就受到了校方领导、老师和家长会的热情接待,在校内吃过简便午餐后,随即分批去各班听课。8位老师先后共听了袁素明、李玮、曹晓燕、朱宏四位老师的课,而林静老师的演示课也是老师们不愿错过的。听课完毕,两校老师就所听的课及教学问题,尤其是《中华字经》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交流。双方老师都认为,这样的校际交流活动非常有意义,对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技能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在此,我撷取片段听课内容,汇总和整理8位老师的听课感想,向同仁们汇报与分享波恩之行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轻松热烈的示范课

作为丹华学校教学《中华字经》的优秀教师,林静老师在此次交流活动中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给波恩华侨中文学校《字经》班的小学生们上一堂教学《中华字经》的示范课。海外中文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常有,但像林静老师老师这样到外校给初次见面的孩子们上示范课,应该说非常少见。所以这堂示范课不仅吸引了华侨中文学校的老师们,连我们丹华同事也认为机会难得,大家一起倾听了林静老师的《中华字经》示范课。

当天林静老师的授课内容为《中华字经》里的16字认读:荆浩匡庐,董源潇湘,米芾写意,悲鸿骏昂。在短短45分钟内,林静老师的教学目标是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这16个汉字,还要让他们能根据图片讲出句子的意义。一位陌生的老师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这是极具压力和挑战的课堂,也是最能显示一位老师教学经验和驾驭学生能力的时刻。在开始的短短几分钟内,教学经验丰富的林老师就用极富童趣和天真的教学语言,牢牢锁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她很好地把握聆听规律,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绪,及时调节教学语言,在前十分钟让孩子们成功掌握读音,建立了音序。此后,在节奏、语调、表情不断变化的接龙模仿游戏中,林老师又成功地让孩子们从师读三字、生读一字,逐步过渡到生读三字,师读一字,到最后完全由孩子们自己流利读出课文句子。在从“诵”到“背”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在林老师的引导下,始终保持着兴奋状态和朗读、背诵的积极性。林静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从“着重字头教学”到“闭眼冥想背诵句子”到“激烈抢答比赛”再到最后的“快速认字”——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课堂教学节奏一张一弛,动静互补,变化有序。学生们在不断变化的唱歌、画画、表演、游戏和比赛中快乐地学习着,愉快迅速地完成了份量相当重的学习任务。整堂课气氛热烈,不仅是孩子们,就连听课的家长和老师们都被深深吸引,没有一丝走神的机会。

在之后的教师座谈会上,波恩友校教授《字经》老师们都对林静老师的示范课赞叹不已,这种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校长卢康乐博士在座谈会上一再谦虚表示:丹华是我们《字经》教学的引路人,林静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潜移默化的袁老师课堂

波恩友校的资深教师袁素明是丹华的老朋友了,她曾多次到丹华听课取经,也是该校《字经》教学的一位重要领路人。此次,丹华高年级教师终于有幸能走进袁老师课堂,聆听袁老师讲课了。

袁老师班上的学生大多是该校第一批《中华字经》教学的受益者,他们的年龄在10到13岁之间,大多在三年多时间里学完了《中华字经》,基本上已有学了5年中文的基础。袁老师当天一、二节教授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是一堂新课教学,袁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以一张群山围绕中的小村庄图片导入新课,引发悬念——这个小村庄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随后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引出生字、词组教学。在生字、词组教学过程中,袁老师运用带读、指读、扩展、比较形近字、书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随后进入课文整合和精读阶段。在精读课文时,袁老师又收集出课文中作为形容词使用的固定词组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们体会和发现汉语的美。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袁老师又通过课堂讨论、对比和课外思考题,让孩子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最后得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结论。

在第三节课上,袁老师给学生们讲授的是《弟子规》的最后一个章节“余力学文”。从学生们的表现上可以看出,学生们在经过对《弟子规》前文的学习之后,已对这篇古韵文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因而在老师尚未讲解新篇中的疑难词句时,他们就能猜出大概意思。

袁老师上课,操着一口标准、优美的普通话,课堂用语言简意赅,指令明确,课堂重点、难点把握清晰明了,课堂秩序井然有序,动静适宜。她设计的教学步骤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学生在从学习生字、词组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毫不吃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也让我们这些听课老师看到了一位资深教师的从容淡定、游刃有余。

课后袁老师告诉我们,在学完《中华字经》之后,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再满足于学习《中文》教材,经过一番寻寻觅觅,最终找到了人教版的小学语文,从识字教学转向语文教学,这才解决了他们的教学饥渴。而《弟子规》的补充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补充与潜移默化。对此,丹华几位听课老师都深感认同,《弟子规》不但对海外青少年儿童的识字、教育能起到一定的启蒙和规范作用,而且也能为学生理解古文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作为高年级教师,我们都越来越体会到,华文教育从起初的识字教学开始,必然要转化到语文教学和文化教学,才能保持其持续性和生命力,而作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自身、吸收并传播中华文化精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土生土长的“学生”老师

此次听课活动中,波恩友校一位年轻的老师特别引人注目,她就是波恩华侨中文学校自己培养出来学生李玮。李玮从中文学校毕业后就读波恩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她不忘母校,又回来做了一名中文老师。

因为和学生们有相同的成长背景,李玮老师特别容易与她那正处青春期的学生们打成一片,因而在课堂上将“教”与“学”完全融于一体。李老师当天教授的是《中文》教材中的一篇记叙文“月亮上有什么”,她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在文章中找出所有描写日期的句子,再一一将日期列出,由学生自己引出日期内所发生的事件和地点。这样,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便被清楚地勾画出来。除了教学步骤清晰外,李玮老师设计的课堂游戏也很好地帮助学生复习并巩固了所学内容。比如,她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不同动物造型的小黑板及粉笔,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半圆形面对黑板,老师用投影仪打出当天所学生字并遮住生字的部首,让学生最快写出并抢答,老师在课后根据累计分数再给予不同的奖励。游戏既让学生们体会到了乐趣,又加强了他们对生字的记忆。再比如,在课堂最后一个环节,她利用多媒体给出词语或图片,让两个学生看着词语、图片做动作,让其他学生猜出该词语。她把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如“飞船、宇航员、月球、宇宙”等,巧妙地运用到游戏中,老师只扮演主持人角色积极配合学生“玩”,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在“玩”中实现掌握词语的目的。李玮老师在课堂上,把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真正实现了“学生才是课堂主角”的教学理念。作为土生土长的华裔教师,李玮老师还能更好地理解、贴近学生,发现、融合中西文化的异同,并将之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李玮老师的教学如一股清风吸引了我们。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波恩学校除了有像李玮这样的“学生”老师之外,还有一批像吴智江、李朝刚这样的“学生”家长。他们早年当过中文学校的学生,现在又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中文学校,而且并不止步于家长身份。他们自发组成了“家长会”,为学校跑前跑后做义工,处理繁杂、琐事的事务,像我们此次波恩之行的接待工作,“家长会”就做了很多协助工作。从李玮到吴智江、李朝刚,从“学生”老师到“学生”家长,我们看到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延承,看到了它的未来和希望。

因篇幅所限,这里不能将波恩所见所闻一一细说,比如创新的曹晓燕老师、儒雅的朱宏老师课堂。但我们一定要说的是:波恩华侨中文学校给我们的最大感动,是老师们认真严谨、努力专研的学者精神。该校资深教师,《中华字经》教学开路人之一黄小桦老师告诉我们,自展开《字经》教学后,她们遇到了“接地气”这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把《字经》所学的字与日常生活、阅读相结合。黄小桦、袁素明和王映红三位《字经》老师迎难而上,决定自己编写《中华字经》的《亲子练习》和《启蒙阅读》教材。经过几年努力,《中华字经》配套的练习和阅读材料,以大量的有趣练习以及儿歌、小故事等让字经教学起到了反刍、迁移、整合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座谈会上,波恩学校还慷慨地把他们的心血之作赠送给了丹华。

丹华与波恩学校的校际交流活动圆满结束了,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师们一致认为,这次的学习和交流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益处,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老师们获得博采众长的学习机会,不断积淀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正如卢康乐校长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能一直这样传授下去,中国的文字、文化就一定会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