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过河的卒

——记王露禄丹华文学讲座 – 赵艳 –

2月23日下午,荷兰著名华裔作家王露禄在丹华成功举办了一场文学讲座,在讲座中,她向在座的丹华师生及家长们讲述了她侨居荷兰26年来所体会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她是如何理解、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向荷兰社会展示自身及东方文化魅力的。同时,她也向大家介绍了她的新作——《荷兰,我爱你!》。在讲座之前,王露禄还参观了丹华学校,并在丹华《中华字经》班和高级语文班逗留听课。荷兰华人歌唱家籍晓岚以及和一些校外文学爱好者也出席了讲座,籍晓兰还特别高歌一曲,为讲座热身。

北大英语系硕士毕业的王露禄对语言有着特殊的敏感和讲究,面对以华裔学生居多的听众,她细心地运用了通俗易懂的中文和大家进行沟通交流。在谈及自身移民经历时,王露禄借用象棋打了一个比方,她说自己如果不到荷兰而是留在北大教书,那么在人才辈出的北大校园里,她可能只是棋盘上一只普通的卒,所有的优势、劣势都明摆在那儿。可是,平凡的卒子一旦过了河,它就会变成一只勇往直前的“车”,而且是一只让人摸不透底细的车,而这,正是过河之卒的最大优势。王露禄表示,她到荷兰之后,就一直在寻找能够发挥自己长处的优势,在学习荷兰文的过程中,她逐渐发现了荷兰语的简洁之美,并因受到荷兰著名女作家Annie M.G. Schmidt(《Jip en Janneke》作者)作品的吸引,萌生了成为作家的念头。1997年,她以荷文处女作《荷花剧场》在荷兰文坛一炮打响,从此走上专业作家道路。迄今她已出版了10本中长篇小说,并在2012年推出了新颖的文学手机软件版中篇小说《荷兰,我爱你!》。

王露禄说,不管是在融入社会还是在创作过程中,她一直在努力发现荷兰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学会扬长避短,寻找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并将之发挥出来。就拿以语言为例,她发现荷兰文有简洁明了之美,而中文则有形象立体之丰富,于是她便利用中文的丰富,在荷兰文中加注了中国元素,而又由于学习了荷兰人的简单直接,所以叙述越来越简练,故而从出道至今,她的作品厚度也在一本一本地削减——像最新作品《荷兰,我爱你!》就只是薄薄的一小册。说到她的新作,王露禄不无自豪地表示,这本新书就是她一直以来求新求变的最好证明,因为像这样的文学手机软件版小说,无论在荷兰还是在全世界,都属于创新。王露禄自认,追求新颖、独特、唯一,敢想、敢试、敢做,是她做人做事的风格。

自《荷兰,我爱你!》起,王露禄在作家之外又添了一个新身份——出版商。王露禄采用了App形式来出版《荷兰,我爱你》,由于找不到出版社愿意尝试做App书,她于是第一次做起了自己的出版商,不仅自己花钱开发App,还自己营销推广自己的图书,在进入和开拓新兴科技出版业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王露禄深知,作为华裔作家,在荷兰这块异国土地上走这样的一步险棋,谈何容易。但她认为,多数常见的渠道并非是外籍人士能进入或发挥特长之地,只有创新才是外侨在此生根发芽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与听众互动的时候,王露禄的“过河之卒”的比方显然给一位家长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提问说,我们是过河的卒子,但我们的孩子在荷兰不是客人而是主人,我们做家长的又该怎样去教育、培养他们做好一个荷兰中国人呢?对此王露禄回答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要有自信,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而他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是中国人,只要学好中文,他们就拥有了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此外,还要鼓励孩子们学习中国文化,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讲座之后是签名售书活动,丹华主任黄音老先生率先登台购买,李佩燕校长和众多老师、学生们也纷纷跟随其后。笔者乘机跟一些听众聊了聊,他们都表示,听完讲座很受启发,荷兰中国人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寻发展,王露禄这种发掘自身优势获取成功的方式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一位家长称,第一次听王露禄的讲座,觉得她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刚来荷兰不久的虞养正同学说,他到荷兰后很不自信,现在他明白了:他一定要自信,要去寻找自己的优点。

讲座之后,笔者也联络了王露禄,请她谈谈对此次丹华之行的感受。王露禄表示,虽然此行走马观花,谈不上深入了解,但她非常高兴能看到荷兰中文学校对荷兰多元文化作出的补充,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和弘扬,它缩短了中荷之间漫长的距离。王露禄还说,讲座之前她很有顾虑,担心学生们是否能听得懂,讲座之后她还特意询问了一些学生。直觉上,她认为学生们至少听懂了七成内容,这些在荷兰生长的孩子能有这样的中文水平,挺令她震惊。此外,她也非常感谢丹华校领导对此次活动的重视与关心,她认为此次活动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好。她还觉得,丹华的人心挺齐,老师们很有责任心,对学校有一种自豪感。“当老师们能为学校感到自豪,这个学校就成功了。”曾经做过老师的王露禄如是认为。

王露禄“过河之卒”的比方,显然也令丹华校长李佩燕印象深刻,讲座过后,她向丹华老师们表示:在荷兰,我本人是个永远过不了河的“卒”,只是20年来执着地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尽快过河,我的很多学生现在已经是成功的“车”了。10多年来,我们丹华教师也一起努力让学生们掌握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丹华学生将是过了河“卒”,像“车”一样势不可挡!

对王露禄“过河之卒”的比方,笔者也印象至深。笔者以为,这“过河之卒”的比喻不仅适用于人,推而广之,海外华文教育其实也是一只过了河的“卒”,它也需要经历不断地求变与创新,才能在异国的土地上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