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华名誉主席:
陈华钟 冯寿如 欧邦兴 东方行 黄成福 李满全 杨鸿 张秋月 林锦恩 杨华根
邓燊全 林清池 莫松旺 黄兴华萧润国 姜振木 陶志祥 廖黎卓金 胡振款
苏曼娟 SHABU SHABU

以华人的新形象立足于荷兰社会
——丹华名誉主席林锦恩谈中文教育

前不久刚刚认识林锦恩先生,他是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名誉主席,他给我的印象是:和善、聪明、爽快、勤劳、有活力。他工作非常忙,不过每逢周六早上,他们夫妇俩必先送两个孩子上丹华学校上课,然后再忙各自的工作。最近因为筹备丹华十周年纪念礼品事宜,我有机会与林先生交谈。他对海外中文教育的一些独特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编者对林先生采访交谈的过程:

编者:你是荷兰华人的成功人士之一,一路走来肯定留下过深深浅浅的脚印。
林生:我在香港读完中学便来荷兰,一晃38年过去了。刚来荷兰时,总要从低做起,尝试各种工作。一个人需要勤奋、努力、默默耕耘,还要善于在各种工作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不断了解荷兰政府政策,消化理解了,才能抓住机会,努力拼搏,成就事业。
编者:你的事业成功了,能谈谈你为什么这么热心支持丹华学校的工作吗?
林生:首先我想告诉你的是,我的同事们有很多孩子都在丹华学校学习,孩子们的中文学习进步很快,家长们都有评价,这说明你们办校很有成绩,你们的老师教得好,丹华10年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海外办中文学校实在不容易,你们这么努力了,我肯定支持你们。
编者:听黄音主任说,你特别重视孩子们的中文学习。
林生:现在是很重视了。不过我的大儿子过去没有机会上中文学校,他很多朋友都是荷兰人。有人问我:奇怪,你的儿子不会中文,为什么有经验办中国餐馆,而且每间餐馆都能告捷?这是他们不了解我为大儿子补课的事。
编者:补课?是补中华文化之课?
林生:对!其实我的大儿子也明白自己欠缺了解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了解中华文化,所以我在工作中经常给他讲解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例如,办餐馆要如何了解顾客的饮食爱好,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些爱好,是怎么形成的。餐馆的装饰布置如何适应中国传统习惯等等,这不就是补课嘛。
编者:你亲自当起了老师,很了不起。
林生:值得高兴的是:我的两个小女儿进了丹华学校学习,以后不再需要我补课了。大女儿林秀程,今年7岁,她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爱上中文了。她在学校学习《等级汉字》和《中文》课本,《等级汉字》是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女儿能接受这种快速识字法,我感到很成功,因为女儿回家很自觉完成作业,有课文CD导读,她会带着妹妹一起读,一起背,读得很大声,念得很起劲;有时间她还常常阅看中文课本和课外中文书,所以,尽管我们都说广东话,她却既能说广东话,又能说很好的普通话,中文电视节目的普通话讲解她都能听明白,我和太太都为她的进步感到欣慰。小女儿年龄还小,刚刚进校,还需要努力。我很感谢丹华学校老师们的努力,你们丹华学校是一个很正规,很讲成效的集体
编者:你对孩子们学习中文的期望是什么?
林生:我希望她们掌握了中文,了解了中华文化,今后能以新的华人形象立足于荷兰社会。
编者:这个期望一定能实现。现在中文教育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不断发展。丹华学校很重视教学的创新,希望海外的孩子们能更有效地学习中文,更快地了解中华文化。
林生:今后他们通晓中荷两种语言,了解中荷两国的文化,就更具有优势。在海外的家长们都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学好中文。你们学校也有不少荷兰人学习中文。
编者:对!我们有2个成年人的普通话班,其中部分学生是荷兰人。
林生:荷兰人都学习中文,我们华人的新生代更应该学好中文。
编者:对荷兰的中文教育,你还有什么心声要表达的?
林生:我希望通过丹华的《桃李园》告诉更多的华人:知识很重要,知识就是力量,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知识,我们华人的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希望大家都关注中文教育,关心中文学校的发展,支持教师们的创新教学,让我们的中文教育在海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悠悠)

“这是我应该做的”
——访丹华永久名誉主席张秋月
赵 艳

新学年伊始,丹华即喜讯连传:先是全校有274位学生顺利通过了中国汉办分别在莱顿和丹华考场举办的各级HSK汉语水平考试;接着因报名新生猛增,校方又决定增开一个新班;就在不久前,学校又迎来了一位新永久名誉主席,她就是位于鹿特丹闹市的美食城“美味天皇”的女东主张秋月,也是最近生意比较火红的日式任食MoshiMoshi的老板娘。

对丹华来说,这位张主席的出现就像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本月初,丹华有位老师因举家迁移法国,特在“美味天皇”美食城设下告别宴,丹华主任黄音、校长李佩燕及几位老师应邀出席。就在大家品尝着丰盛的美食、欣赏着华丽大气的餐厅时,好客的老板娘来到了我们跟前。一番寒暄之后,张秋月就像多年老友一样和我们聊开了,当大家无意之中讲到办学不易这个话题时,张秋月慨然允诺,她愿意向丹华捐款,支持华文教育事业。在紧随而至的那个周六,就和她的先生邓伟昌一起来到丹华参观,同时捐献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赠款。从此,丹华的热心支持者名单上又增添了一个名字。

众所周知,生活在荷兰的华人大多从事餐馆业,挣的是颠倒昼夜换来的辛苦钱,到底是什么让张秋月在餐馆新开张、金融危机阴影又未散的情况下,还能如此爽朗地作出捐献决定呢?作为丹华的成员、《桃李园》的编辑,笔者带著满腹的好奇,在一个周六晚上的午夜时分,拨通了张秋月的电话,对她进行了一次访谈:

赵:张女士您好,首先谢谢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接听我的电话。在我们丹华众多名誉主席中,您是第一位女性,我们对您这位女主席真的很好奇,您是否可以先给我们作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呢?
张:(笑)其实也没什么好介绍的,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一个很普通的女人,一个有三个孩子的母亲。自从1985年在亲戚的帮助下从温州来到荷兰之后,就一直在做餐馆业,算起来到现在已经做了二十多年,而且从来没有停过一天。
赵:那我们就再谈谈您这次的捐款行动吧。您跟丹华好像从没打过交道,您为什么会在和丹华人初次见面时就决定向丹华捐款呢?
张:我和丹华也不能说是毫无交道,我认识的很多人、包括我餐馆里的一些工人,他们的孩子都在丹华学中文,而且我儿子也曾经在丹华读了4、5个月,当时教我儿子的那个老师还对他非常好呢。后来因为我们实在太忙,顾不过来,就让他停学了,现在想起来还非常可惜,觉得让孩子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而错过的是很难补救的。我一直认为,让孩子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因为他们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怎么能不懂中国话,再说中国现在也越来越强大,让孩子们学好中文,对他们的将来是很有帮助的。

那天在闲聊时听了你们校长的介绍,知道办一所中文学校原来这么不容易,我马上就有了这个想法。说句实话,我是很敬佩你们这些做老师的,我觉得你们做教育工作的人,在追求和心态上都跟他人有所不同。你们所做的工作是在搭桥梁,是一项很伟大、很有意义的工作,教出来的一批批学生如果能为中荷两国之间的沟通出力,就足够让你们感到骄傲和满足。相比国内的中文教育,我觉得海外华文教育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你们是在给海外华人子弟扎下中国文化的根,可以说,你们多教一个孩子,这世界上就多了一个中国人。

赵:现在包括中餐馆在内的荷兰餐饮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正处于很不景气阶段,对于您的捐款决定,您没有丝毫犹豫?您的另一半又是怎么看的呢?
张:的确,现在的餐饮业正处于滑坡阶段,中餐馆的生意也是越来越难做。但这和捐款、捐多少钱是两回事,我做人做事向来喜欢分明、果断,不拐弯抹角,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只听我内心的声音。既然教育需要支持,那我们出点钱也是应该的,捐多捐少并不重要,在有些人眼里捐款也许是个数字问题,但在我只是尽一点自己应尽的责任。我只知道,这是我应该做的。

我答应下这件事后,就去和我先生商量,他也是个很爽快的人,二话不说就同意了。我们俩在一起生活、共事了二十多年,他是很了解、很尊重我的。我们知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不只是我们,就说你们那些学生的家长吧,他们有很多人都从事餐饮业,也正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威胁,可他们还是不怕辛苦,坚持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中文,冲这点我们就打心眼里佩服,都很想去帮助他们。如果真能通过学校帮他们的孩子学好中文,也等于是帮了自己,因为大家都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

赵:您和您先生曾参观了丹华,您俩对这次参观有什么感想?
张:我们对荷兰的中文学校原本认识不多,但那天我们真的感到很吃惊,没想到一间只在周末上课的学校有这么大,学生这么多,里面竟然还有荷兰人。(笑)这些荷兰人也真聪明,知道学中文的好处。另外丹华老师的素质和敬业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我们以为只要是个识中文的,就可以到中文学校去教书,现在才知道,原来做丹华的老师还有这么高的要求。在高年级班上,我还看到了很多年纪大的学生,真是难得,星期六本来是他们的休息日,他们本来可以出去玩,可他们却坐到了课堂上。我那来自香港的先生在出了学校后对我说,看到这么多老师和学生每个星期六都坚持到学校来上课,真是令人感动,我们所做的,只是“湿湿碎啦”(广东话:小意思)。
赵:作为丹华的永久名誉主席,可以谈谈您今后在继续支持丹华方面的打算吗?
张:前面我说过,搞教育是一桩很伟大的工作,能够帮助和支持教育事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不是捐一次款就能结束的事情。今后和丹华接触多了,了解深了,在有需要的时候我一定会尽力去帮助。我不是一个喜欢讲空话的人,我只相信,一切要等做出来之后再说。
……
谈话结束,已是夜深人静时,但张秋月所说的一句话仍响在耳边——“这是我应该做的”。一句简单、朴实的话语,却体现出一个社会人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对社会的关怀和回馈。

张秋月说她和先生被丹华感动了,殊不知丹华人也被他们感动:海外华文教育从昔日的举步维艰走到今日的风生水起,不知得到了多少说过“这是我应该做的”的热心人士相助,今后也断定少不得这些人的继续扶持。丹华人期望,今后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道路上仍会有更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的人涌现,如是,则丹华幸甚!海外华文教育幸甚!

名誉主席苏曼娟赠送丹华教师奖金

08年春节联欢会上,苏曼娟女士代表杨鸿先生前来向丹华赠送教师奖金并接受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名誉主席聘书。
去年夏天,丹华全体老师应中国侨联邀请,专程赴京接受《中华字经》教学培训,正在北京的杨鸿先生知道了这件事后深受感动,主动提出要为丹华教师开设一个优秀教师奖励基金,鼓励表现优异、不断进取的教师,令老师们备受鼓舞。
丹华教师代表周宏旭老师从苏曼娟女士手中接过了头一笔奖金,也代表丹华老师们收下了杨鸿夫妇关怀华文教育,鼓励教师创新进取的一片心意。

心系中文教育
积善成德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对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名誉主席胡振款先生,终于想到荀子的一句话来形容他。

多年来,胡振款先生一直支持华文教育。据悉,早在十多年前,他已经开始捐款支持华文教育,不过由于他为人低调,不愿抛头露面,所以中文教师认识他的人并不多。这次为了拍丹华桃李园的照片,他也推却多次。

随着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发展,学校常常有搬运教材的繁重工作,这真是苦力加麻烦。胡先生却经常出车又出力,每次总把最重的活留给自己,当学校老师们感谢他时,只见他略带微笑便悄然离开。

今年,丹华为了把在中国购买的《中华字经》课本、字条、字卡等一大批教材运回荷兰,胡振款先生又主动承担国内到荷兰的运送重任。当全部教材运抵荷兰鹿特丹码头后,又是他亲自白天黑夜地运到丹华学校。丹华学校开学第一天全体学生能使用《中华字经》教材,胡振款先生理当成为第一功臣!“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他却明了得很,以实际行动让孩子们及时领到课本,实属可嘉啊!
近日,获悉胡振款先生当选浙江文成地区同乡会会长,以他的情操、品德和境界,用“实至名归”赠给胡先生,最为贴切。

彭氏宗亲会

 “我们为海外中文教育出一点力,做一些事,非常应该。”这是彭氏宗亲会彭国泰和彭国华先生经常对丹华老师说的一句话。
彭氏宗亲会的三楼,近年来成为了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会议室和经常活动的地点,每次到彭氏宗亲会开会,老师们都倍感亲切。彭国泰和彭国华先生亲自为丹华会议作准备:搬桌椅,沏茶、煮咖啡。有时,他们还买点心送开会的老师们,老师的孩子们也同样成为他们的客人,受到热情接待。
丹华老师们从彭氏宗亲会彭氏兄弟的义举中,感受到海外华人心系中文教育,支持中文教育的情谊。

中秋月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佳节临近,旅居海外的丹华教师同时收到了陈华钟主席和冯寿如主席赠送的月饼,倍感温暖,老师们都视这是丹华主席们对教师们的关爱。

陈华钟先生既是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永久名誉主席,又是荷兰中文教育协会主席。他对丹华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常常给予热情的支持。无论是校内举办的活动,还是今年接受中国侨联邀请赴中国访问,都关心备至。

冯寿如主席在北京访问期间,不仅认真学习、理解《中华字经》的新理念,还努力背诵《中华字经》。他过去很少到丹华学校,跟老师们有距离感。这次通过访问,大家彼此熟悉了解,相处得很好。老师们在深圳活动期间,冯寿如先生还把自己当作主人,热情接待丹华老师们。
丹华老师将以努力工作,认真教学,报答所有心系中文教育,关爱华文教师的热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