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论语和橄榄球》

25届作文大赛一等奖      赵法键     指导教师:宋雅真

今年已是我学中文的第12个年头了。通过学中文能够了解中国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这在我看来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回想起前一阵子学过的一篇课文《论语和橄榄球》,几节课下来感觉收获很多,至今还意犹未尽。首先要说这个题目带给我的疑惑了:当几千年前的《论语》穿越时空,跨越国界遇上现代的橄榄球,它们之间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呢?我满怀好奇,启动了“找答案”的预习模式。啊,什么?天性喜欢自由的美国人竟然欣然接受有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教?这个事实真是刷新了我对中国和美国文化的认知。《论语》的“孝悌”里提倡尊重父母和尊重兄长,橄榄球队里规定尊重教练,尊重学长,中西合璧啊!“没有集体哪有个人”的团队精神也正是借鉴了《论语》里提到的“礼之用,和为贵”。嗯,看来“学而”中的观点和美国橄榄球运动的精神真擦出了一致的“火花”呢。瞬间感觉头顶的一片疑云消散了。   在周六的课堂上,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说“半部《论语》足以治天下”呢?在短片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论语》在世界的影响。近代,论语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的译本。2019年法国把他们在1688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的法文版原著作为国礼送给了中国。《论语》对亚洲各国乃至欧美在思想启蒙,学术,教育等方面都有文化借鉴的深远的意义。遥望历史,孔子曾经带着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回看今朝,《论语》带着中国的思想和智慧周游世界了。《论语》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和谐,具有普世的意义和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我感慨中国的文化魅力纵横四海。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华夏儿女一定要好好传承这个宝贵的文化。   老师的第二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读《论语》?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因为孔子有过三千多个学生,在当时可是个名人;孔子的弟子中有很多做出了成就,名师出高徒;有的说早在公元前儒家学说就被定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总结道:孔子是万代师表。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论语》中。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论语》的教育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修养。如此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而且终身有用。听到这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能够了解这么多关于《论语》知识,产生了要好好学一学《论语》的冲动。
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有一位同学说,《论语》里的有些话读起来不明白,比如课文开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这句话。我们就此分小组进行了讨论。由于我做过预习,我信心十足,代表我们小组发言。同学们听后点头称是,我们达成共识:君主要爱国爱民,臣子应当尽责报国,父亲要有担当和榜样,儿子要自强孝顺。“这句话很精辟地告诉我们不同身份的人应有哪些行为规范和责任”,老师说,“对!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遵守相应的规范,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没错,要先遵守规矩,再谈自由嘛。
课堂练习上我们被要求:第一,把规矩和自由的关系写成一个比喻句。第二,举出规矩和自由正面和反面的例子。我们脑洞大开:我想到了翅膀,其他同学诸如,方向盘和轮子,风筝和线,野马和缰绳等。同学们多数想到反面的如:不遵守校规,就要被处罚;酒驾的驾照就要被吊销;违反法律就要坐牢等。看来大家都明白规矩和自由的关系。
至于该如何平衡呢?老师引用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毫无约束的放纵,而是在遵守规矩的同时做自己,实现内心的追求。而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孔子,李白,苏轼等古人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规矩,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是啊,对于学中文来说,我们只要保持一颗积极学习的心,总有一天可以实现流利地用中文表达的自由。凡事只要自律就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从心所欲的自由。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堂中文课,也是一堂心灵的建设课,帮助我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它让我感受很深,我不但读懂了《论语》的智慧,也明白了今后该如何以伟人为榜样要求自己,创造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