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 新疆情

荷兰代尔伏特中文学校 王卓宇 –

记得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他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是一个文化汇聚的福地。

金秋八月,我有幸参加了国侨办文化司组织,新疆师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办的“荷兰华文教育研习班”。十五天的课程结束了,对新疆这块宝地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虽不能完全赞同汤因比的选择,却也深深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新疆师大培训活动负责接待工作的是师大院长助理、华人华侨研究所副所长孔雪晴老师,她人如其名,如雪后初晴,温暖惬意。夏添老师是培训的主要协调人,我们能在八月巧遇“夏天”也真是缘分啊。师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领导通过安排丰富精彩的培训课程以及考察参观,为我们缓缓地打开了一幅精彩的新疆画卷。其中刘明老师的《新疆社会和民俗》和栾睿老师的《丝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课程,让我们对新疆的概貌及其理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所了解。两位老师专业素养扎实,风趣幽默,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好似两位称职的导游领大家边走边看,娓娓道来。梁云院长百忙中还来跟我们进行《汉字教学》的研讨与交流,孔老师也跟我们探讨了《新疆华文教育》的历史轨迹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优秀孔子学院院长郭卫东教授极具战略眼光,把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倾囊相授。

培训期间,孔老师和夏老师细心体贴地关注大家的喜好。夏老师每天都不怕劳烦,尽管骄阳似火,却仍然领着大家品尝新疆各种美味小吃。张全生主任细心地提醒大家各种注意事项,并且在大家购物的时候,于微信上实时传授“秘籍”;孔老师每次餐后都安排大家品尝当地甜如蜜的应季瓜果,还怕大家远途而来火气上升给大家备好上等胎菊。 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才得知孔老师的先生一直在生病住院,而孔老师不仅没有时间照顾病号,反而要超额工作,兼顾培训班和中亚学生几百人的夏令营工作。孔老师为我们尽心服务,精神感人。

课程之余,研习班安排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几位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乌鲁木齐博物馆,吐鲁番,南山以及喀纳斯。其中最为之震撼的是吐鲁番的交河故城。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这座城市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依然奇迹般的保存下来。这些都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这里距乌鲁木齐三小时左右的车程,气温相差极大。出发时大概20多度,到达故城时达40度以上。

当我们冒着酷暑,踏着好似被烈日彻底烤干了的路,走进交河故城,进入那一片废墟,追忆当年都市的繁华。看似普通的残垣断壁,却凝固着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使人为之震撼。故城附近河边水声依旧哗哗,可昔日都城人烟不会再有。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交河旁。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忧怨多”唐朝诗人李颀面对交河城,回望西汉时的狼烟,留下如此壮丽的诗句。 

15天的培训课程虽短,但我们对新疆的情谊深厚。我们培训教师分别来自荷兰、德国和法国的各中文学校教师。培训结束后,虽然各自回到了居住国,又投身于华文教育,但我们一直自称为“新疆人”,并且期盼、筹备着下次进疆的行程。如今看看我们这群“新疆人”的热情,应该能体会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选择,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