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华的未来会更好

——丹华文化教育中心15周年拍摄日志

国务院侨办“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专题片”摄制组

2014年10月25日早上10点,鹿特丹的街道褪去了平日的喧哗,人们正享受着周末假期带来的闲适。而在Manix Gymnasinm学校门口却是一片车水马龙。十五年来,每周六丹华中文学校都会准时开课,六百多名学生从荷兰不同地方赶来学习中文,作为“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专题片”摄制组,我们有幸见证了丹华的一天。

弗洛伊德曾经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像海绵上的冰山一样,露出了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些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海明威也曾说:“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如果要细数丹华十五年来走过的路程,办学理念,取得的成效,足足可以做一篇大文章,这里我们只是通过一天拍摄丹华的冰山一角,真实体会支撑丹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第一感受是坚持。就像所有海外华文学校办学碰到的难题一样,丹华一个也没有少:资金困难、校舍搬迁、师资质量、教材缺乏……,而为了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校长李佩燕,主任黄音带领老师们选择了坚持,一干就是十五年。

第二个感受是有方法。都说中文难教也难学,不过在胡碎娟老师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的是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认知特点和语言设计的“中华字经”课程,整堂课的互动性、参与性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认知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配合老师教学,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了孩子们阅读和学习的能力。当晚拍摄结束后,我们的脑子里还萦绕着胡老师和孩子们的读书声:“冰山冻土,沙漠沃壤,木丰树森,岩多滩广……”

第三个感受是活力。“亚洲中部有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这是丹华正在学习的地理版小苹果的歌词,听说在我们摄制组到来的前几周丹华就开始流行跳“小苹果”了,这节奏相当与时俱进,和着欢乐的音乐,丹华全体师生用他们充满热情和活力的舞步,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而这种活力正是形成丹华凝聚力的关键之一,我们也用镜头记录下这难以忘怀的时刻。

第四个感受是感动。在丹华的这一天里,有两次深深地触动了我们。一是在校门口采访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中文,五岁的霍儒言明明就是个混血宝宝,可他却用地道的普通话说:“我是中国人”。此外,老师们在合唱《游子吟》的时候,我们脑子里自然重现这一天丹华人的点滴,井然有序的管理、活泼高效率的课堂,有了老师这样的尽心,才会有家长们的放心,难怪家长说,丹华是荷兰最好的中文学校。丹华的老师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而这股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都说美好时光易逝,丹华留给我们的点滴都值得回味,或许我们的镜头还不足以承载丹华的所有,唯有衷心祝福,丹华的未来会更好!